本刊云南专稿: 胡秦宾
图片提供: 澜沧古茶有限公司
42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面前不值一提,它不过就像每个生命个体走向终结过程中,悄无声息消耗的细胞那样微不足道。我们常常感慨个体生命在无情岁月面前的渺小与无助,哪怕是时代风云人物,随着时空的久远也终将被定格为浩淼宇宙中的一滴水珠、一粒尘埃、一个符号,这就是我们每个个体必须面对的人生宿命。但同时,我们又常常感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丰富与伟大,每个人拥有的无比广阔的内心世界和自由精神足以抵消历史岁月对我们的虚无化、符号化。于此而言,一个企业和它的核心灵魂人物通过一缕普洱陈香带给我们的情感,与其看作是一杯简单的茶,毋亨视为一次情感的交汇,视为对似水流年的美好追忆。
1966年,一个特殊的年代,在远离政治斗争漩涡的云南澜沧县景迈偏远山寨,时任澜沧县县长的李光华创办了云南省第一批茶叶培训班并成立了澜沧县古茶山景迈茶厂。这批学员中,有一个名叫杜春峄的女学员。 自此,她开始了由1966年的古茶山景迈茶厂到如今的澜沧古茶有限公司的42年与茶为伴的日子。她在冰炭同器、是非混淆的年代忍辱负重,在寂寞幽深的景迈深凶里奉献年华。她的个人命运的剧烈转型也恰恰处在中国社会剧烈转型的弧线上。她和她带领的澜沧古茶的起伏和悲喜,与普洱茶的跌宕和复兴重叠在一起。
杜春峄很传统,这种传统影,向了澜沧古茶42年。事实上,澜沧古茶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自觉不自觉地被典型的、传统的地域文化所覆盖和影响。在有史可考的文字中,布朗族是种茶先祖,而布朗族的头人岩冷被誉为种茶始祖。在普洱茶产区澜沧江流域,岩冷的故事干百年流传不衰。澜沧古荼的注册商标是“岩冷”,这个商标是在黄庆先生的协助下注册的。黄先生是一位出生于思茅(今普洱市)的艺术家,多年来一直着力于普洱茶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他热爱澜沧古茶,并邀请了当代剪纸艺术大师贾四贵创作了“岩冷”剪纸作品,设计出一系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并与澜沧古茶文化相结合的“岩冷”形象。澜沧古茶对于“岩冷”文化的大力弘扬,既包含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又寄托着对传统精神的继承。
杜春峄很重情,正是因为她对情义的注重,才会有澜沧古茶这样一个公司。原澜沧县茶厂自1975年建厂至1992年,凭着丰富的茶叶原料,企业发展平稳且年年盈利,带动了一批茶农脱贫致富,为澜沧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日显滞后,加之企业新项目上马失败,使企业连续几年严重亏损,于1998年3月份被依法宣告破产。企业内部年轻力:隆、懂技术、懂销售的人,大多都停薪留职去自谋出路。剩下的近100名职工,技术单一,平均年龄在48岁,女职工占75%左右,难以自谋就业。有部分女职工首先想到时任副厂长的杜春峄,要求她成立职工自救组,带领她们继续对外代力口工茶,以维持生活。面对职工的信任,面对姐妹们失落的眼神,杜春峄的心流血般疼痛。她再也坐不住了,她想澜沧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茶叶是多少代人赖以生存的生活之源,既然大半辈子大家都做茶,今后仍然从茶叶做起,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要名正言顺组建公司,让失业职工重新就业。一方面她把自己的想法报告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澜沧县茶厂破产领导小组和清算组的同志们,求得他们的同意和支持。一方面,她挨家挨户去做职工的思想工作,动员失业职工将补偿金入股,千方百计筹措启动资金。通过二个月的努力,在县体改委、经贸委等部门积极参与、指导下, 由57个失业职工自筹资金39万元,于1998年5月,澜沧县古荼有限公司诞生了。
杜春峄很朴实,这种纯朴厚实的茶人性情,伴随着澜沧古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走来。澜沧古茶公司成立之初,面临着重重困难。杜春峄深知公司拥有的208万元固定资产都是厂房设备,没有自己投资的一片茶园,公司靠代加工不可能稳步持续发展,如运作不好又会回到原来的老路。为把有限资金用好,她选择了茶叶种植技术送下乡与生态茶园培植相结合的战略。她深入澜沧县所有茶叶种植乡(镇)搞调研,提出了具体措施:对债务不多、种植技术差,还有一定发展空间的茶园实行承接式收购; 对债务重、种植技术差、发展空间小的茶园实施承包和租赁;对茶园种植基础发展空间大的地方投资生态新植茶园。正是凭着这股劲,经过5年的艰苦创业,投资200多万元的茶园基地建设成功,公司有了自己的原料基础。她带领职工走出了一条 ”公司+农户+基地” 的发展道路,1700户、7000多贫困人口年人均净增收益65元, 为澜沧的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今的澜沧古茶有限公司已被普洱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普洱市普洱茶产业龙头企业。公司现有员工218人,拥有高产优质茶园5000余亩,下设初制分厂8个,拥有初制车间、普洱茶车间、筛分车间、成型车间等完备的生产军间,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规范的生产管理体系保证了公司产品的优异品质。公司银行信用等级为AA级。产品古普洱茶于2001年通过德国BCS公司有机认证。
杜春峄很进取,她为下岗失业职工解决了就业问题,在失业职工中树起了自强不息的一面旗。大山里的人要走出大山难,大山里的女人要进入市场寻找商机更是难上加难。她担任董事长前没有到过省外,到国外更是不敢想的事。面对商海浪潮,为了企业的未来,她积极寻找商机,开拓产品市场。她走出大山,到北京、上海、浙江、广州、重庆等同内主要茶叶消费市场实地考察,大胆与国内外客商接触交流,利用一切机会展示自己的产品。如今,古茶公司的茶叶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昆明等地已占领了市场,在德国、韩国、 日本、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拥有自己的经销商,产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她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更新观念,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用成功者的先进事迹激励公司职工团结拼搏,热爱企业。同时她尊重知识,积极引进人才。她认为只有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事,古茶公司才能实现持续快速的发展。公司如今拥有一批知识型管理人才,信息量大了,展示茶文化的服务跟上了,信誉度提高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
杜春峄很热心,她将这样的热心奉献到了公益事业上。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春峄时刻铭记企业今天的生存和发展,是由于有党中央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有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好措施,是澜沧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各界人士关心和支持的结果。为表达对社会各界、对澜沧人民的深情谢意,2005年—2006年两年的春节,她带领古茶公司的员工到澜沧人聚集的大草场,在大年初一给全县各族人民和部队官兵、嘉宾、客商消费者免费奉茶。2006年投资2万多元与县总工会举办“万人品千年古茶”活动,品茶者高达1.3万人次,为弘扬拉祜族文化和茶文化,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企业成功了,可她没有忘记家乡的百姓。哈[’吗村是个没有解决温饱的拉祜族山寨,她积极引导、帮助农户种茶的同时,还经常提供杂交水稻种子给当地的农产栽种,让茶农不仅年年有经济收入,也能天天有粮食吃,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称颂。她关爱山区的教育事业,捐资办学,经常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她帮助过的贫困学生不计其数,她的善良被传为佳话。
在人生最失落的低谷,她悄悄擦干眼泪,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本不该属于她的责任,用友善、勇敢和坚强握住了100多名下岗职工的手,让失意中的他们找到了温暖的家。在困境中求存,在艰辛中自强,她由此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女强人。她为企业撑起了一片蓝天,也为茶乡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桥。岁月的操劳使她显得苍老柔弱,但人生第二个春天的蓬勃,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她在我们眼中是最美的。这就是云南澜沧古茶在杜春峄的领导下走过的42年风雨之路,在固守着她本身传统的同时,坚定地在茶行业中独行着。
注意:本文同时在第五十三期《茶文化》杂志刊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